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和他们留给摄影的箴言
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和他们留给摄影的箴言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0.22-1954.5.25)
很多人认识卡帕是从他这幅著名的“战士之死(The Falling Soldier)”开始,一直以来关于这幅摄影的背景解读都是是卡帕在1936西班牙内战期间,拍摄到的一个共和国战士头部中弹倒地的瞬间。但卡帕不幸1954年在越南采访第一次印支战争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之后,关于这幅照片的真实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整个蔓延开的过程完全可以拍一部长长的纪录片,有各种分析证据说这是一幅摆拍的照片,也又有这是跟随卡帕一起上前线拍摄的他的情人拍的,他拍的是另外一张。还有证明指出照片中的主人公还健在。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有争议的一幅摄影,各种谜团密布,让这幅摄影远远超出摄影本身的文本意义。说他是卡帕的代表作不为过。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在认识事件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本身以适当的完美的结构形式。
——布列松(1908-2004)
关于布列松不用去吹了,知道摄影的人都知道他,甚至知道相机的人也都知道他,围绕他的争议主要还是他的地位和那句“决定性瞬间”,“摄影之父”神位让他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有人质疑他并不比其他的马格南摄影师勤奋,他的地位除了他天才摄影才能分发挥更多地借助了商业运作。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他一生拍了700万张照片,真让人大跌眼镜,写文章的人估计是不会算数,他是想让老布活1千岁么?这个说张伯伦和2万个女人上过床一样的滑稽可笑。反正张伯伦累死床上和写文章的人也无关,就吹吧。老布的实际情况他58岁以后就基本不摄影了,改去玩画画了。画的好坏不得而知,估计不怎么样。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布列松作品集*
▼
只有好照片,没有好照片的准则。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
安塞尔·亚当斯的主要贡献是著名的”区域曝光法“创始人,美国”F64"摄影小组的领军人物,把纯影调黑白风光摄影发挥到了可能的极致。喜欢黑白风光和环境摄影的人都把他当做鼻祖来膜拜。他一生致力于高清晰度的黑白风光摄影,和大自然亲密、融合。也让他成为一位彻头彻尾的环境主义者。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亚当斯作品集*
▼
不是我不喜爱写实作品,不过我不太喜欢把摄影当作一面镜子似的只反映事实。我之所以在表达上留有想象空间,是想让观众能与我一起去完成创作。
——何藩(1937.8.8--2016.6.19)
何藩是为数不多的在世界摄影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摄影师。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香港,香港的市井生活是他拍摄的主要题材,拍下了香港的变迁和最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他的片子因此具有很强的档案文史纪实意义。在摄影风格上他的片子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构图规整,极致讲究影调和光影的变化,因此很唯美,受到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喜欢。一生获奖获奖270多次,好评不断。很多优秀的摄影师都有一个做电影的梦,在这方面他无疑是一个幸运的成功者,他曾经导演过不少电影,其中电影《离》曾获国际奖;同时他还客串过演员,记得演过唐僧。
▼
所有照片都是准确的,却没有一张是真相。
人像照不是临摹。当情绪或事实转化成照片的一刻,它就不是事实,而是意见。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1923.5.15--2004.10.1)
熟悉理查德·阿维顿都是从他的时尚摄影开始,可以说,他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时尚摄影师,从他的“大象”系列到“骷髅”系列,每一次推出的时尚摄影都令人震撼。他努力把自己的时尚摄影不简单只拍成华丽和炫目,而让它能变得“有故事”,就像上图这幅作品,美丽的模特和恐怖的骷髅,这样强烈的对比是否暗示出“魔鬼与天使”的两面性。但他自己说并不喜欢时尚摄影,只是他的谋生手段。到了他再不为谋生犯愁的时候,他逐渐把自己的摄影转移人文摄影,以及更前卫观念摄影,甚至做起了波普艺术。奥黛丽·赫本的电影《甜姐儿》当中的角色就是以他为原型,他也是苏珊桑塔格提及几位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从这两点上就足以明白他影响之大。
▼
“我从未跑到大老远寻找素材,它们时常就在我家门口的台阶上。”
“光观察还不够,你要去感觉你所拍摄的对象。”
——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1894-1985)
1972年,已经77岁高龄的安德烈.科特兹出版了一本自己的影集,书中收集了他一生比较重要250多幅作品。不久之后,身在美国的安德烈收到了一封布列松从巴黎寄来的信,信中说“安德烈:谢谢您出版了这么伟大的一本书,您才是我真正的老师,我以身为您的学生为荣。”。知道老布是谁吧,能被他称作老师的人,可能而知要多牛。实际生活中的安德烈·柯特兹却并不这么荣光。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里,摄影是没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地位,这和他生活在欧洲却阴差阳错的留到了美国有关,但个中的原因很复杂。总之算比较坎坷的一位大师。知道晚年才被摄影界重新审视,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柯特兹作品集*
▼
摄影不是绘画,绘画是构图、修饰、改变,该减的要减,该加的要加,而照相就是一下,有或没有就是那么一下,死了或活着就是“砰”的一声。
——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1928-)
他是目前最怪异和鬼才的摄影大师,诡异不仅仅是他的摄影风格和做派也表现在他自己整个一生的发展过程都那么离奇和有趣。他,纽约人,20多岁的时候跑到巴黎学艺术实现自己的画家梦,师从i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师,一度让他的印象派画小有名气。接触摄影是他为了拍摄自己的画展,但去鬼使神差被当时时尚界的大佬--最有名的服装杂志《时尚》 (VOGUE)的艺术指导亚历山大·林伯门(AlexhnderLiberman)所赏识,于是他受聘为摄影师,开始了他天马行空的各种诡异摄影。他的摄影反传统,无论构图和角度不讲究现成规矩,喜欢粗颗粒胶片。扭曲变形的影像也随处可见。他反对布列松和他决定性瞬间,曾说“决定性瞬间”就是一坨屎。他一直和他对着干,甚至在镜头使用上也是反对布列松。不是超广角就是大长焦。他认为真实的影像是不存在的。拍下的任何照片都是改变的世界。他的这些行为,可想而知在当时布列松处于统治地位的摄影界,他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直到后来他都放弃了摄影做电影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 纽约美术馆搞了一个他的摄影回顾展,让他突然又横空出世一样,在世界各地迅速蹿红,他自己做梦可能都没想到,世界就是这么怪异。现在看来他所以能赢得如此的地位当然一方面是他在摄影本身上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的反权威、创新不妥协的独特独行精神,是特别值得做艺术的人学习的。
▼
作为摄影家,我所要拍摄的是表象,但事物的表象是各种深层力量的迹象。
——斯蒂芬·肖尔
沃克_埃文斯_加油站_西弗吉尼亚州_1936年
《照片的本质》是被大家所熟悉的一本书,在《照片的本质》这本著作中,斯蒂芬•肖尔从已成为经典的影像到无名氏的图像,从底片到数码文档,探讨了如何理解和观看各种类型的照片。肖尔利用这些照片,加上他明晰、睿智和易懂的文字,阐明相机前的世界如何转变成照片。
“本书探讨如何理解照片的本质问题,阐明照片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无论是最雅致优美的照片,还是所有其他用相机拍摄并从底片或数码文档直接印制的照片。所有照片都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镜头前的世界如何转变成照片,它们也构成了能表明照片含义的视觉语法。”
“因此,本书不是为了探讨照片内容,而是介绍摄影家如何利用照片的物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来界定和阐释照片的内容。”
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是从空白画布开始作画,摄影师则是从混乱世界中开始选择图像。他站在房屋和街道、人群和树木,以及带有文化色彩的各种人工制品之前,通过构图来简化混乱场景,给这个场景强加了秩序。摄影师通过选择观察视点、构图边框、曝光瞬间和聚焦平面来强加这个秩序。
▼
现在你可以拍任何东西。
——罗伯特·弗兰克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可说是20世纪摄影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美国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奠定了自己在摄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而这一切距他离开自己的祖国瑞士才只有11年。提出了"非决定性瞬间"
弗兰克的摄影信条是,"比(捕捉)照片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一瞬间将某个事物捕捉并将其以更为自由的形式加以表现"。他不但要拍摄事物,更要通过自己的拍摄来解放事物,使事物获得一种独立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摄影家观看的自由的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家在本质上是一个解放者,他在解放对象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自己与他的心灵。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弗兰克作品集*
▼
我拍我不想画的,画我不能拍的。
——曼·雷(1890-1979)
美国著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Man Ray是一个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的艺术大师。但是,他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作品价值远远超越其他所擅长的艺术型式的艺术家
▼
在我眼里,摄影就等于黑白。提到黑白精神,我觉得有三个特点:抽象性、象征性、梦之性格。将这三个特点融为一体,成为比人的眼睛所看见的更为强烈的印象。通常人们所目睹的,是形形色色的彩色空间,但是,若能通过黑白照片,则可以看见另一个现实。
——森山大道
1938年出生于大阪,摄影师。与石内都、荒木经惟等人同时崛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日本传奇性先锋摄影团体"挑衅"(PROVOKE)的旗手人物,已是获得世界性承认的重要摄影家。森山大道自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摄影界登台亮相后,就一直以他对摄影的真挚态度感动,感染着所有从事摄影的人。他不断以其独特的视角独到的发现刷新我们的视觉经验,使人领悟摄影独有的魅力。由于他对日本社会独特的观察与影像表现,森山大道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日本的代表性摄影家。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森山大道作品集*
▼
在街上那么近距离地拍摄陌生人,你必须保持你的位置,然后要毫不畏惧,去捕捉你想要的,因为那将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谈薇薇安·迈尔的摄影)
——乔尔·迈耶罗维茨
一位屡获殊荣的摄影家,他的作品曾在全球博物馆和画廊的350多次展览中展出,是自2001年9月13日以来被允许不受任何限制地进入纽约9.11恐怖袭击现场的唯一一位摄影师。
他非常敏感于光线对色彩表现的微妙影响,是最早尝试以彩色摄影的方式来表现美国城市街头景观的摄影家之一。1982年出版名为《不寻常的处所》的彩色摄影集,把美国经常可以看到的不起眼的农村风景以冷静的视线加以展示。
他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放弃35毫米的轻巧照相机,而改用较为笨重的20乘25的箱型照相机,是摄影作品的角度更宽广,并带有更明亮的色调和光线。摄影师自己所言:“我扬弃摄影长久以来的信念:决定性的瞬间,对我来说,所谓的画面焦点是不存在的,画面中的每个元素:人物、建筑、光影与线条都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种整体性的理念就是我所谓的‘摄影内景’。”
▼
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
——荒木经惟
荒木经惟曾举办过难以计数的摄影展,和出了数不清的书。作品被很多国内、国际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1994年获日本室内设计论坛大奖;1991年获第7届东川町奖;1990年获得日本摄影学会Shashin-no-kai奖;1964年因作品《山池》获首届太阳奖。 其它的就不用多说了,这个“老流氓”。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荒木经惟作品集*
▼
我以一种笨拙的方式拍照,我不安排对象,我站在他们面前,我不安排他们,我安排我自己。
——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
1971年1月26日,48岁的黛安.阿勃丝在自己家中吞了一把巴比妥盐酸,穿戴整齐地爬入浴缸中,用一把刀片切开了自己的双腕。 她留在日记本上最后的词语是"最后的晚餐"。谁也不知道她何所指。 有人称她为"摄影界的文森特·凡高"。 戴安·阿勃丝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她把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智障患者作为自己(正常人)和社会(主流)的背面而进行的摄影探索,执拗地逼迫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正常"与"不正常"、"道德"与"不道德"、"公正"与"非公正"、"尊重"与"侵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她的摄影展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 她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百万富商之家,但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阿勃丝作品集*
▼
好照片就是我可以和它一起生活的照片,就像和某种音乐或某个人一起生活一样。
——约瑟夫·寇德卡
这位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省的摄影家很是特别,从他出道起就拒绝上照、拒绝访问、拒绝解释自己的作品、拒绝发表艺术观,几乎除了发表照片之外,他拒绝了一切。因此对一般人来说,尽管十分熟 悉他的作品,却对他这个人非常陌生。他说: “我不会以其他摄影家说些什么来判断他的照片,我是以照片来判 断他们,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受到同样的准则来判断。”
摄影与诗歌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与诗歌》 编辑组
主 编: 黎明的酒杯(微信ID:zzw4605077)
长按二维码加编辑微信
即可享受特价购买以上图书
点击阅读原文 更多摄影书书籍等着你